2016年3月5日 星期六

如何不批判?「不要批判」本身就是個批判


她這兩年來看了很多身心靈的書,並且改變了很多。以前的她很愛批判抱怨,不論是對別人,或是對自己。現在她都會提醒自己不要批判,心情因此平靜了許多。但是奇怪的是...近來情緒又會不時湧現,因為看了我的部落格,覺得很有感受,所以來找我催眠,想更進一步的探索自己的潛意識。

奧修說:「學習這個字是危險的,學習是在累積資料。你越累積資料,你的本質存在就陷入越深的無意識。你會變得負有重擔,你會變得太過上重下輕,你的頭會有很多知識在裡面叫囂而變得很嘈雜,那麼你就聽不到由你的心所發出的細微聲音,那個寧靜就喪失在知識的噪音裡。」

其實有許多像她的人找我,都是喜歡閱讀身心靈相關書籍文章的人。腦中因此有很多的「觀念」或「心靈準則」,比如說:不要批判、不要貪愛、不要嗔恨、要平靜。當我們學習到這些觀念,並且只停留在頭腦的層次,它往往就變成了一種執念。因為頭腦追逐的就是「標準」、「目標」,所以有可能就「隱忍不發」讓自己麻痺、無感,這樣就會達到「平靜」的目標。

「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癡。」癡就是無感,比貪愛、嗔恨還麻煩。因為貪愛跟嗔恨會造成一個人強烈的痛苦,而因此會讓人想要改變。但是癡所顯現的,是一種表面的平靜,痛苦被壓在潛意識的深處,然後還覺得自己做得很好。雖然這樣的狀況讓人覺得自己是平靜的,但在隱約當中還是會感受到好像有什麼不太對勁。

那要怎麼辦呢?

讓我們放下觀念的探討,先做以下兩個實際的體驗。請不要只是讀,試著去照著指示做看看。

一、眼睛往前看,找一個焦點,然後試著脫離這個焦點,讓眼睛不對焦。

二、眼睛往前看,找一個焦點,然後去感覺並觀察一下你的左腳底跟右腳底的感覺有什麼不一樣。

你發現了什麼?

在第一個練習中,也許你可以做得到,也許做不到,也有可能不太穩定,散焦後又聚焦又散焦又聚焦。而在第二個練習中,當你去感覺你的腳底時,眼睛就自然而然脫焦了。你不用想著不要對焦,眼睛就自然不對焦了。

人有三個現象,第一個現象是看得到、摸得到、感覺得到的「身體」;第二個是看不到、摸不到、但感覺得到的「情感/情緒」;第三個是看不到、摸不到、也感覺不到的「思想/思緒」。我們的注意力往往在思緒與情緒上翻滾,而沒有去感覺我們的身體。當我們懂得單純地去感覺並且觀察我們的身體,陪伴著身體的感受而不急著去反應,我們就自動跳脫了胡思亂想與情緒翻騰的桎梏。

佛陀說「覺察」,就是要客觀地去感覺與觀察身體的感受,自然脫離頭腦的批判。當「不要批判」這個觀念一進入頭腦,「不要批判」本身就是一個批判。所以地藏經也說:「起心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

這跟睡覺也是一樣的,如果你頭腦想著:「我要睡著」,你就更睡不著,當你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去感覺與觀察你的呼吸,你就把「我要睡著」這件事忘了,然後你就睡著了。沒錯,我們不要批判,但是真正的不批判,是我們把「不批判」都忘了。我們所追求的目標,往往會反過來讓我們到不了那個目標,或著會得到一個假的山寨版。我們要忘了那個目標,才有可能到達。所以金剛經說:「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我曾經有一位催眠個案,他說他追求心靈的平靜。在催眠狀態下,我請他去看他內在的平靜,他看到的是一個水泥塊,代表了他的平靜是封閉而沈重的。在一連串的引導之下,他後來感受到了藍天般的平靜,藍天是開放與輕盈的,看著雲朵風雨來來去去,但是絲毫不影響藍天的純淨。


也許「感受平靜」是我們的目標,而「不要批判」是我們的方法。但是如果只是「忍住」不批判,你所獲得的平靜會是封閉而沈重的。只需要去覺察身體的感受,而不起習性反應,我們自然脫離頭腦的批判,重新看見藍天般開放而輕盈的平靜。 

-----------------------------


催眠、排列、神聖舞蹈等課程相關資訊請按我

1 則留言:

  1. 真是不錯的文章!直截了當!

    在意識層面的類似應用:「不要去想大象」https://book.douban.com/review/3187464/

    但是「不要去想大象」還沒觸及到情緒與身體層次(也就是脫離語言文字/概念的層次)--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