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11日 星期三

探索抽菸的心因,就可能改變抽菸的行為


也許你並沒有要戒菸,甚至你滿喜歡抽菸的,也不認為對健康有什麼壞處,很多人瑞也都在抽菸啊!但是也許你心裡有個小小的聲音: 如果能夠在不知不覺中戒菸或少抽一點也滿好的。其實我們可以不用以戒煙為前提,只要用催眠探索抽菸的心因,就可能改變抽煙的行為....




一個朋友A跟我說他有一個朋友B要戒菸,我就跟B在LINE上聊...
問:「你想要戒菸喔?」
答:「哈!是A很想要我戒菸」
問:「你自己想戒嗎?」
答:「是有意願但沒動力。很矛盾 對吧!」
問:「那很好!我們可以試試」

我請他列出抽菸的壞處,他想了老半天,就只有「被別人嫌」這項,而抽菸的好處倒是列了很多項包含「可以減輕焦慮」。看起來他戒菸的動力真的幾乎為零,但是我相信今天他來到我面前是有原因的,我就直接幫他催眠,先看看他抽菸背後的心理因素為何。經過一番引導,我們找到了線索....
問:「你看到了什麼?」
答:「一個人的背影,他在抽煙,在享受孤獨。」
問:「你問一下他是誰?」
答:「他不說話。」
問:「感受一下他的心,你感受到什麼?」
答:「不太容易親近。」

後來他又看到他 5 歲的時候....
問:「你看到什麼?」
答:「一個鐵窗。」
問:「窗外是什麼?」
答:「有小朋友在玩耍。」
問:「你在做什麼?」
答:「很羨慕,很想出去跟他們玩,但是被鎖住了。」
問:「現在的你想要跟 5 歲的你做什麼?」
答:「幫他開門。」
問:「好,你幫他開門了,發生了什麼事?」
答:「我看他跟朋友玩。」
問:「你覺得如何?」
答:「很開心。」

接下來又看到他小學的時候....
問:「你看到什麼?」
答:「公園,有溜滑梯。」
問:「這是什麼時候的你?」
答:「小學的時候。」
問:「你在做什麼?」
答:「一個人在閒逛。」
問:「為什麼一個人在閒晃?」
答:「大家都在睡午覺。」
問:「你感覺如何?」
答:「滿難過的。」
問:「你想要跟小學時候的你做什麼?」
答:「陪他玩。」
問:「然後呢?」
答:「跟他說以後可以隨時陪他玩,跟他做朋友。」
問:「小學時候的你有什麼轉化?」
答:「他開心地笑了!」

最後我們來到了一個場景...
問:「你看到什麼?」
答:「森林。」
問:「你感覺如何?」
答:「很舒服。」
問:「深呼吸一口氣,感覺如何?」
答:「空氣很清新。」
問:「我現在給你一根菸,還有打火機,你會想怎樣處理?」
答:「先放到口袋裡。」

催眠過後我們討論,發現他有很深的孤獨感,這種孤獨感來自於童年,而我們也已經用陪伴內在小孩的方式處理過了。最有趣的是最後他看到了一片森林,我也突發奇想的給他菸看看,結果他不想抽。於是我也用一些後暗示的手法,讓他記得這片森林給他的感覺。

過了幾天我在LINE上追蹤他的狀況
問:「目前狀況如何?」
答:「還是有抽,不過時間間隔拉長耶。還滿神奇的!偶而順從欲望去點菸,但常抽不完!哈!」
問:「記得那片森林,跟擁抱內在小孩,小孩子不喜歡煙味。」
答:「一次很好的體驗,謝謝你!」

之前戒菸的案例是「有決心但沒毅力」,這個案例則是「有意願但沒動力」,所以在處理上也完全不同。每個行為背後都有個原因,抽菸也是一樣,而且很可能除了你認為的原因之外,還有你從來沒想過的深層原因。催眠可以幫助你發現那些隱藏在潛意識的源頭,並且加以處理轉化。很奇妙的,抽菸的行為在不知不覺中也產生了變化。


美國第三十任總統柯立芝有一次和太太去拜訪一個農場。當總統先生剛好在別處時,他太太注意到一隻公雞正在跟一隻母雞交配,別人告訴她,這隻公雞每天做這檔事可以多達12次!據說她答道:「請你把這件事告訴我先生!」等到別人向總統報導了這隻公雞的勇猛事蹟,柯立芝反問:「每次都跟同一隻母雞嗎?」「不,先生,每次都跟一隻不同的母雞。」「請你把這件事告訴我太太。」

「不要想藍色大象」這本書說:從演化生物學的角度來看,「柯立芝效應」表現出一種提高基因健康的理性策略:因為雄性動物藉由一再和同一隻雌性動物交配並不能增加他繁殖下一代的機會。柯立芝效應建立在大腦一種特定的獎賞賀爾蒙上。不論何時,只要一個人或一隻動物有了一次愉快的經驗,在「快樂中心」的特定神經細胞就會分泌出訊息物質「多巴胺」,他會發揮像是快樂丸的效果。分泌這種物質的先決條件是:刺激必須是新的,而且令人愉快的。同樣的刺激一再重複之後,多巴胺的含量就會迅速減低,所以會想要增加劑量。其實我們要的根本不是抽菸、加薪或性愛,我們想要的其實是因此而起的多巴胺分泌。因此沒有一種會使人上癮的藥物能真正帶給我們持續的快樂。


尼古丁在腦中與乙烯膽鹼尼古丁接受體結合後,就會造成立即性的大量多巴胺釋放,讓吸菸者產生愉悅與放鬆的感覺,這種短時間內大量多巴胺釋放的機制會造成一種滿足性報償的作用。一旦沒有吸菸時,多巴胺的濃度就會大為降低,造成吸菸者會渴求尼古丁來刺激多巴胺的產生,以再度產生愉悅和放鬆的感覺,這樣的惡性循環機制造成了尼古丁成癮。

但這種愉悅放鬆的感受並不是一種「真正的快樂」,他只是一種補償與掩蓋,並不能真正填補內心的缺口。一旦我們用潛意識探索的方式找到這個缺口,並且用自己的愛去療癒之後,很自然的,我們就不需要用尼古丁或購物、賭博、工作狂等上癮行為來刺激多巴胺的分泌。我們不再創造短暫的「快樂假象」而可以擁有持續而真實的快樂。

想要體驗看看催眠嗎?按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